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初中作文 初中作文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_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zmhk 2024-06-05 人已围观

简介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_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1.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_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1.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2.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教学案例

3.小学数学教学叙事和案例

4.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案例分析

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个星期有几天》教学案例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_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

       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

       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

       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

       为40°、60°、80°,画出这

       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

       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

       一下。

       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

       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

       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

       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

       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

       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

       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教学案例

       一、活动背景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练习课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35%左右,这个比重相当的大。新课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在练习课教学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出现:

       1、盲目的多练,只为了学生能“熟能生巧”,有时候仅仅是为了不让学生有玩耍的时间。

       2、层次不清楚,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

       3、准备不充分,对练习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迁移。

       4、针对性不强,采用“一刀切”的练习,导致学生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

       下面记叙了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策划安排

       教研主题:练习促成长

       活动时间:2014年3—4月

       组织负责:蔡跃胜

       内 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活动成员:数学科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优化练习课堂,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施过程

        1、分析现状,提出主题。

        在期初的教研会议上,要求全体成员提出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师A: 练习课是为练习而练习,针对性不强,教师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泛泛而练,面面俱到。

       师B:我上课总感觉目的不明确,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掌握如何。

        师C:对练习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对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应有的价值

        组织者:从老师们所反应的情况来看,用一句话概括:练习课老师不重视,课堂没氛围,学生没兴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现状呢?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完每一节课,特别是枯燥无味的练习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因此,本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就是“练习促成长”。每个老师在汇报课时,都要体现这一主题。

       2、课例示范,因地制宜。

        当然,一节课要真正落实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为了让老师们能真正融入教研的氛围中,我组群策群力,集体备课,并指定教师执教了一节题为“练习促成长”的示范课,课题是“圆柱体积的练习”。

       课例:《圆柱体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鹅卵石、检测题试卷等。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复习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过什么内容吗?那下面我要考考你们了。

       (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针对圆柱的体积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圆柱体积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师:让我先来看一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准备好了吗?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① S=12.5px2 h=250px v=? (生回答。)

       ② r=50px h=125px v=?

       ③ d=100px h=50px v=? 第2、3道老师要求大家用笔算。

        师:通过这几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求圆柱的体积最基本的条件是:底面积或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接下来我要考一考同学们的判断能力了,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3)

       ① 一个长方体容器和一个圆柱形容器,从里面量,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容积相等。( )

        ② 一个圆柱形药瓶能装药液2L,这个药瓶的体积是2dm3。( )

        ③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

        ④一个圆柱的高缩小2倍,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不变。( )

        2、综合练习: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柱的体积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体积问题吧。(只列式,不计算)(出示课件4)

        ① 有一个圆柱形无盖的牛奶桶,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这个牛奶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② 一根圆柱形钢材,如果沿着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314px2,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 一个柴油桶的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10分米,内装油占全桶的43,桶内有柴油多少升?

        3、提高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我这(出示鹅卵石),要想求出(鹅卵石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并展示实验过程。

        师:拿出圆柱形的容器里面装有小量的水。请同学们观察里面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那块鹅卵石放进容器里,请同学们把水的高度又记录下来,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信息求出石头的体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选择题:

        1、求一段圆柱形钢材重多少,先要求出这段钢材的( )。

       ① 侧面积 ② 表面积 ③ 体积

        2、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相比较( )。

       ① 体积单位大 ②面积单位大 ③一样大④ 不能相比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 )。

       ①正方体体积大②长方体体积大③圆柱体体积大 ④一样大

        4、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

        ① 2r ② 2∏r ③ ∏r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课后反思,达成共识

        课后,教者谈设计理念和教后感,全体听课老师,根据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价,重点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

       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2、学生的练习层次分开几层?

       3、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如何?

       4、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平时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5、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建议怎样改进?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归纳如下:

        主要的困惑有:

       疑惑1:你的学生大,懂事、听话,低年级学生不一定听老师的指挥。

       疑惑2: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干嘛要搞这么多名堂?我没时间,也没这个课件制作的能力。

        教师的疑惑不无道理,所以我们要在尽可能满足大家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话,老师不说,学生说不出的话老师不代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会借力省力——借学生之力省老师之力。常此以往,很快就会尝到甜头的。

       五、自我实践、共同提高

        通过观摩课例和自我的反思,各位教师在某一方面都有所感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让老师自觉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要求每个老师本学期的汇报课最好是以练习课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每节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准备,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再由主讲老师执教,课后还要集体评课。

       一学期以来,开展《练习促成长》这一主题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每个年级的数学成绩都有所提高。老师们尝到甜头了,在教研会议上话题多了,气氛也越来越浓了。愿我们的教师能在校本教研中快速成长起来,我们的教研之花永开不败。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和案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4页---75页: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植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制作家具、造纸等。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植树。看,淘气和笑笑也去植树了。(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观察图,提出问题。

       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植了8棵树,笑笑植了6棵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集中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几棵树?(课件出示:有几棵树?)

       (设计思考:关注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淘气和笑笑植树的情境,指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渗透了绿化环境爱护花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

       师:谁能来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学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

       师:8+6=14,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2、汇报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后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先把6给8两个,还余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教师点拨: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

       指几名学生讲一讲,同桌练习讲一讲。

       方法(3):从8棵接着往后数6个数,一共14棵。8+6就等于14。

       方法(4):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总共就是14棵树

       方法(5):根据9+6=15,8+6就等于14。

       方法(6):根据10+6=16,8比10少2,所以8+6=14。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加6等于14。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们累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机灵狗给我们带来的小儿歌,放松一下吧!(课件播放: 8加几,不用怕,借2个,凑成十,再把余下的加上来,计算起来对又快。)

       师:我们也一起来念一念吧!

       (设计思考: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本环节,基于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了算法多样化。同时,教师又不急于告诉学生哪种方法最简便,而是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主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反思的习惯。)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左面有8朵花,右面有7朵花,一共有几朵花?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

       教师?怎样用凑十法算出结果?学生汇报。

       2、解决问题

       师: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蝴蝶和蝴蝶在花间跳舞。(出示蝴蝶图和蜻蜓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飞来了7只蝴蝶,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列式并计算,教师指导,集体进行反馈。

       3、试一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这么多方法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书上第74页下面的试一试,做完之后要认真检查一遍,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细心。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计算完了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代表交流,集体订正。

       师:小朋友们,这三道题你算对了吗?有错误的小朋友请你再算一算,更正过来。

       4、看谁算得快:

       8+3 8+4 8+5 8+6 8+7 8+8 8+9

       学生自做,说说有什么窍门

       5、师:花丛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又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小蚂蚁搬家)哦,小蚂蚁在搬家呢!

       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

       学生说方法,并算一算。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设计思考: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实践运用环节,我把练一练中的两道设计成了花园中蝴蝶、蜻蜓、蚂蚁之间的故事情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6、购买食品。

       师:我们经常会到超市购买一些美味的食品,请你从中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7、游戏:夺红旗(书上第76页“夺红旗”游戏)

       (设计思考:购买食品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结合孩子们的特点,让孩子们在选择美味食品的过程中巩固了计算方法。之后,又在激烈的“夺红旗”比赛中练习“8加几”,延伸了“7加几”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快乐学习。)

       8、计算小能手

       5+6= 13+5= 9+9=

6+9= 6+6= 3+9=

8+7= 4+7= 8+8=

9+7= 7+6= 2+9=

学生自己做,集体反馈

       9、看谁写得多

       8+()=()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8+?”的计算方法,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案例分析

       记得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

       12 52 476

       × 7 × 2 × 8

        74 104 3808

       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一边说,一边还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置,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这样就治好了。”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 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得张晓丹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题时,由于刚才那题营造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们,学生们举手更积极了。这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现在有请郭凯凯医生上来为第二个病人瞧瞧。” 郭凯凯同学显然很意外我会请他上来,但马上就配合我,十分开心地上台“看病”了。他十分认真地再看了看题目,肯定地告诉我:“这个病人其实没有生病。”于是,我故作惊讶地问台下学生:“郭医生诊断得对吗?” 台下的方正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他诊断得没错,这道题确实没错。”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称是。我高兴地说道:“有了方医生和郭医生以及这么多的医生一块诊断,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没问题,我想他应该放心了。谢谢郭医生。”第三题也和第一题一样,请了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的题目设置“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个星期有几天》教学案例

       你好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必须是通过预设、动态生成的,让学生自己感悟,进而启迪学生去自觉接受。

       下面,我想通过以下案例对练习设计提几点建议。 二、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概念才能被理解建构,通过练习,知识才能被巩固内化。通过练习,技能才能熟练形成。数学练习课主要是以各种练习为主的教学活动。然而刻板重复的练习只能让学生越练越觉得厌烦枯燥,甚至产生负效应。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对学生学好数学有着更强的迫切性和更广泛的实际意义。首先我认为练习课的各种练习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突出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享受成功。 三、案例:

       例如:刚刚我们五年级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让学生,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我安排以下练习:

       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function() { var impMonitorUrls = []; var clickMonitorUrls = []; function visitUrl(url) { var img = new Image(); img.src = url; return img; } function visitAllUrls(urls) { for (var i = 0; i < urls.length; i++) { visitUrl(urls[i]); } } function addEventListener(node, event, func, useCapture) { node = node || document; useCapture = useCapture || false; if (node.addEventListener) { node.addEventListener(event, func, useCapture); } else { node.attachEvent('on' + event, func); } } function init() { var imgLink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_link'); if (imgLink) { addEventListener(imgLink, 'click', function() { visitAllUrls(clickMonitorUrls); }, false); } } function req_imp12() { visitUrl("/impression/wenku_post_json?p=wpZAy1HThY-u5muAwq-5V4CXq8DQijGYerikYBHgBsxGeTjUZbeHJ5ryCwVB_hHC2XNE_dV1HpLfM50gVVlNpRVleBBX0hrVn2ypekzaADN6tWcUThQ5Y5jQQQUFqcOLAUw1kxPa1XKp6_g4r9Lzf_7eooQVhmofPQygwkXyIexfXBy7-t8n_y6IQgdi4ZZz-wASv8oMnprfWRv9bpQLQgNdPaD39jJ7fn1z2CVdIUBhxJdDn4BMjeoqqc7sDKHEbRJAA4uobWLJhjwJ_QzuQJx6RZDIlI3Ml9EeK-SeUG5NyZgk3cM_mHmNuwegW3WXR496scETt0S3-Bjb4GQsYTIr77hww4pJTjYGdhfeKYywzhUETDEigQoHp7Q65Z_Ts3vi-vhsT3bmEFU8RF2mw4ITT_JcvFoGLMU9-39K3o5Ke7_9Poc8btepfNt8zPVZX9TUCKsFIVUMwn4d-1eJ_rFDy28SHnJAj2qG6EtWwq3fxkr2sd0o20P7ybZSNCzEDEM6vW6Ms-esoWUKD_vVVIijH53J2-e2GaMXvkrX05ldOCcPakcOUMX75Wr679tIsuwIeL7y75Uzc7cUfSTzOTiVNk152x6oPKu0gM6_vO_GdlVJjOiqhkJiqAdXvgCk1vcsfnGC01mS8t7DqE78W5ue1gxtjmbXb8aGCw6numjUPbE9x_ndi1aH3W3kvshTjzFE7bSZAqK8EMqXIwcRSA==&price=0"); visitAllUrls(impMonitorUrls); init(); } if (window.attachEvent)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req_imp12); } else i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req_imp12, false); } }) (); .product { position: relative; } .adv-logo {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1px; z-index: 100; } .ad-label { left: 1px; } .dsp-logo { right: 1px; }

       0.12÷0.3=( )÷3

       6.72÷0.28=( )÷28

       0.12÷0.03=( )÷3

       0.672÷0.28=( )÷28

       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比较,由比较简单题目入手,唤起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意识。

       2、设计一些除法计算题,先估算,再计算: 4.83÷0.7= 0.756÷1.8=

       先让学生估算商比1大还是比1小,再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和估算的比较,培养学生总结对这类计算题计算的方法,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3、紧接着安排两道改错题。让学生通过判断去加深对这类计算题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锐性。

       4、最后再让学生解决两道生活中实际问题和一道拓展思考题。 这样就比较周全的考虑到了深度、广度和题目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比较适当的难度、得当的坡度和恰当的密度。

       数学练习的设计由于数量较多,所以更要从形式上讲要灵活多变。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练习题以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的目的。但形式的灵活多变只能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刺激获得的反应只能是短暂的。

       因此要让学生长时间对学习保持持久注意。就必需让学生不断引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起认知冲突。那么设计的练习除了在形式上保持灵活多变外,更要让练习层层递进,加强练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把学生引入他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一个班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理解能力的速度和强度也各有差异,安排层次渐进的练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让所有的学生

       满意请采纳

       《一个星期有几天》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学习掌握7的乘法口诀,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

        3、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自主探究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接龙游戏复习2、3、4、5、6的乘法口诀。

       二、问题导入。

       今天是星期二,再过34天是星期几?

        要想知道再过34天是星期几,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

       板书:一个星期有几天

       一个星期有几天呢?哪七天?

       三、新授。

       (一)整理1—6句乘法口诀。

        大家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你能计算出2个星期的天数吗?3个星期?4个星期?5个星期?6个星期?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

       这列数存在着怎样的规律呢?

       我们通过累加的方式求得了几个星期的天数,有没有更加快捷的方法呢?

       1个7用乘法算式表示怎样表示?

       2个7呢?3个7呢?4个7呢?5个7呢?6个7呢?

       你是怎样计算出得数的呢?

       把1-6句整理到数学书上。

       你能不能试着编出剩下的三句口诀呢?

       (二)编7—9句乘法口诀。

       7×7= 你是怎样计算的?口诀是?

       7×8=?口诀是?

       7×9=?口诀是?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

       大家一起朗诵一遍。我看见有的同学已经背诵下来了,我可要考考大家。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书75页1、2、3、4。

       (二)拓展练习。

       1、一串糖葫芦有7个山楂,淘气比笑笑多买多少个山楂?

       2、同学们排成方队做操,丹丹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数,都是第4个人,一共有多少人做操?

       3、小明今年7岁,王老师比小明的年龄大4倍,王老师今年多少岁?

       4、明明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14秒,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用几秒?

       解决导入时的问题。

       今天是星期二,再过34天是星期几?

       5、一个月最多有几个星期日 ?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一个星期有几天

        -7的乘法口诀

        1×7=7 7×1=7 一七得七

        2×7=14 7×2=14 二七十四

        3×7=21 7×3=21 三七二十一

        4×7=28 7×4=28 四七二十八

        5×7=35 7×5=35 五七三十五

        6×7=42 7×6=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8×7=56 7×8 =56 七八五十六

        9×7=63 7×9=63 七九六十三

       教学反思:

       《一个星期有几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本课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口诀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进而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2、3、4、5、6的乘法口诀,并掌握了2—5的表内除法,学生对于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也已相当了解。基于以上缘由,我个人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出7的乘法口诀,教师只做适当指导即可。

        在教学中,我没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诀后才让学生自主探究后3句口诀。这样做虽然照顾了自主性弱的学生,但却影响了自主性强的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兼顾。

        从教学内容传送的角度讲,这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甚至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讲,学生也能将7的乘法口诀倒背如流。那么这堂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熟背成诵,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将它运用到乘除法计算中。这节课我着重想体现的是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图表达我的创意。由于事先对于时间的预算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没有呈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没有起伏的课。从环节的实施看,没有做到步步为营。这主要是因为备课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状态不佳,给听课的人呈现了松散的教学状态。

       从教学过程看,本堂课在每个环节都没有做到细致。所谓“课不磨不成形”,计算课的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琢磨,认真学习,将计算课的研讨进行到底。

       好了,关于“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