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范文 作文范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人教版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话题。

1.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4.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5.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6.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格式202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3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花费剩余(或补上)

        ()元()元()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导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习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导学难点:

        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子白板、一个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学具:三角板、活动角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兔请我们二(2)班的同学参观他们的新房子,你们愿意去吗?

        生:愿意

        师:房子是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房子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引入: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

        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理念:用情景引入,创设生动的小白兔的家,帮小白兔找一找它的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习,而且富有童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预学

        1、角不仅藏在图形里面,还藏在校园里面,你还能从校园的图形中找出一些角吗?(出示校园主题图)

        先让学生说说那里有角,课件再演示。

        鼓励学生: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把这么多的角都找出来了。

        2、校园里有角,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地方,也有角,你还能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

        师小结:看来角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

        [设计理念:利用主题图里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3、出示导学单

        ①找一找: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仔细观察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②画一画:试着画一个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③变一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让角变大,让角变小?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习、师指导

        三、互学

        全班交流、梳理盲点

        认识角:

        (1)学生齐读第一条自学小贴士

        师: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

        板书:顶点

        师:你再摸一摸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线,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板书:边

        (2)教师总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边说边画:边

        顶点

        (尖尖的)边(直直的)

        (3)学画角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角的许多小知识,想知道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哪位同学们愿意到黑板上来画个角呢?

        指名画角、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角

        师:你愿意把你画角的方法讲给其他同学听吗?

        课件:先画(),再画()

        注意: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设计理念:画角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画,采用先“放”再“扶”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再次加强学生对画角方法的理解,并让他们在展评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角的大小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角,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这个角变大?

        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一起商量商量,怎样让这个活动角变大?

        生1:我把两边的纸条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师:角变大了,是角的哪个地方变大了,你能用手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师追问:角变大了,边有没有变化?

        师:相反,你还有什么办法让角变小?

        生1:把两边的纸条合拢,角就变小了

        师:你能指一指,是角的哪个地方变小了?

        生用手指,角变小了,边有没有变化?

        老师用活动角演示:师拿一个活动角,慢慢变大之后,再减掉两条边的一少部分纸条,看一看角的边,有变化吗?

        (5)红角与蓝角的争论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6)儿歌总结帮助记忆

        小小角儿真好看;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千万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大小怎么辨;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评学

        1、判断角(见课件)

        2、到创设情境小兔的新房中,再次完整地找角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

        4、用小棒摆角:摆一个角至少要几根小棒?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五、欣赏生活中角的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

        《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三、优化流程,突出主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因此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米时,从生活实际引入: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方便?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引导探索,训练技能。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和8厘米比长短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四、久经磨课,追求卓越。

        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我长期在低年级进行数学教学工作,对文本还是熟悉的,但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还要下细功夫。努力做到:

        1、研读教本。把握内容核心,校准施教目标。

        2、以学定教。反复比对教案,按班实施计划。

        3、情趣高效。设计多种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

        2、能运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笔算的对位方法,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对位?的道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我们之前就学过的一个知识,就是十以内的加法。

        教师随机说出十以内的加法,同学快速说出答案。这样经过大约五分钟的反复练习,使同学对之前学的十以内的加法进行很好的复习和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师: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1页,看这幅图。

        通过观察图画,组织学生讨论从图画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师:大家再翻到课本的第12页,看例题1。

        在学生看题的同时,板书:?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有用的数据。

        师: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个题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35+2=。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列出了算式,怎么计算呢,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

        同学们积极发言,教师点评,总结不同的算法。

        师:很好,大家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列竖式计算,大家看黑板。

        师:我们首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书上的图,大家讨论一下怎么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

        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重点突出在数小棒的方法中,将整十的和不足十的零散小棒分开计算。

        师:现在我们学习怎样写竖式,其实就是把数小棒的方法用数字表示出来。大家看黑板。

        教师板书竖式:

        35

        + 2

        师:大家看黑板,看看这个竖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归纳出加法竖式的几个特点:一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二是加号和横线缺一不可,加号表示加法,而横线是把加数与和分隔开来。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竖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怎样计算。

        边板书边讲解:从个位开始加,将上下两个数的个位加起来,写在横线下,然后再加十位,和写在横线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计算过程理解加法竖式的运算方法。注意强调竖式的计算应从个位加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得出的和也应该与加数各位对齐。

        在讲解例题结束后,再次强调和总结不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范。

        2、巩固练习。

        师:现在大家都应该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了,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上来完成做一做的练习来检验一下大家都有没有学会,看一看我们能不能把新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请五位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32+6= 24+3= 5+43=

        21+3= 4+33=

        强调:列竖式、注意书写规范、计算正确。

        对五位同学做的进行点评,好的予以表扬,不好的指出错在了哪里,进行更正,并强调正确的书写规范。

        3、教学例2。

        师:请大家看课本13页的例题2。

        板书:?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教师引导同学分析题意,找出有用数据,并列式。

        板书算式:35+32=。

        师: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加法,只是我们之前算的都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个一位数,现在两个加数都是两位数,该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竖式计算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列竖式计算的情况,总结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

        35

        + 32

        67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着重强调几点:各位对齐、加号与横线、从个位加起。

        课后小结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也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了,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算做一做的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33+43= 24+61= 53+22= 37+40=

        根据同学做的情况进行讲评。再次强调不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1、计算题。

        10+19= 10+13= 14+2=

        12+13= 15+24= 17+32=

        13+43= 11+16= 16+22=

        2、应用题。

        1、小明昨天看了13页书,今天又看了12页,小明这两天看了多少页书?

        2、聪聪有24个糖果,明明比他多5个,明明有多少个糖果?

        3、数学考试冬冬得了75分,佩佩比冬冬多得13分,佩佩得了多少分?

        板书

        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观察物体》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 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恐龙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恐龙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恐龙。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恐龙的( )面,我看到了恐龙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恐龙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恐龙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三个面的恐龙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 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数学课本的上下 认识上面、下面 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恐龙、数学课本,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 摄影展览,连一连:

        小猴子照出来的是:

        小兔子照出来的是:

        2、下面个图分别是在车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4、连一连,并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5、 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四、 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观察物体》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数学思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想像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明确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3、解决问题:使学生能用观察、比较、实践等技能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对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

        4、情感与态度: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观察,从不同方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经历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课件 玩具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逐张出示同一张但不同角度的,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

        2、(根据的先后播出的顺序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是一个蓝色的球;储钱罐;小兔子)

        3、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会看到什么呢?出题课题

        探究新知

        1、学习第58页例5.

        2、请同学们拿出玩具熊放在桌子上,分小组看看坐在自己座位上看到的熊猫形状。

        3、交流汇报自己所看到的形状。

        4、为什么熊猫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

        5、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6、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在新座位上看到的熊猫形状。

        7、汇报交流

        8、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一组放一个,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并说出自己看的形状。

        课题练习

        1、这些图都是谁看到的呢?把是谁看到汽车的哪一个面用线连起来。

        2、出示孙悟空的不同角度的,说一说是他的哪个面?

        拓展提升

        1、课件出题。

        2、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说说他们分别给狮子拍了哪个角度的照片?

        3、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观察。

        4、完成68页的做一做。

        课后小结

        1、你今天收获了什么?

        2、师生总结:

        a、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b、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板书

        观察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诀,显然这样安排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数一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各是多少手指,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以我想到了每个人都有的手,通过数手指,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考虑到学生胆小,发言少,我尽努力对学生进行启发。本课我遵循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四、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完善自己的想法。

        3、通过游戏性质的练习,巩固口诀。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首先,教学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5×1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5×2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此外,合理设计练习,强化新知。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降落伞、看花片找规律、送信等活动,让学生巩固5的乘法口诀。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7的乘法口诀》,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1~6乘法口诀,并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延续,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奠定了基础。学生对编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结合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与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小朋友熟悉的昆虫七星瓢虫为载体)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以下几点:

        1、在情智涌动的课堂中夯实基础。

        课标要求掌握双基,类似于“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我们应该做到“朗朗上口”、张口就来的,只不过要求学生背的时候,不能是“死记硬背”,应该是学生经过“感情加温”,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背”,经过个体体验加工后的背及交流方法后的背,是有价值、有积极意义的“背”。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每一句的意义的基础上,我运用了很多变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以便进行记忆。如:大家一起读,老师写;擦的时候孩子们轻声齐读;谁记在脑子里了有节奏地背一背;对口令围绕“背”字进行的一连串练习方式,将孩子的情绪调节到状态,背口诀变成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建构知识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

        通过课前的了解发现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不知道口诀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不知道口诀是怎么来的?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拉会到知识的原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口诀编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实物(七星瓢虫身上的斑点)——图表——算式——口诀”的思考过程。经历这一次,学生对乘法口诀实际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在课堂上没有老师过多地讲解,有的只是学生的交流、质疑、体会和相互启发。虽然学生自编口诀的过程花费了很长时间,但这个过程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因为课堂最有活力的地方莫过于学生研究问题后的顿悟。

        3、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计算刻舟求剑用了多少块薄板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新课改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篇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格式2020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 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 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格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一、引入旧知、沟通联系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连加连减的计算题, 板书本课课题:连加、连减

        二、情境引入 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连加

        1、出示书第27页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 28 个西瓜,第二组摘了 34 个西瓜,第三组摘了 22 个西瓜。

        师: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2、师: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4、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 28+34+22=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 、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9、师:这里三种笔算竖式哪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 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1、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13、师:同学们,这个结果与你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出示练习题: 笔算 46+25+17=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15、师:摘完大南瓜,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生:运南瓜。

        师: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运南瓜。

        (二)出示运南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共有 84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

        师:数学问题呢? 生:还剩多少个?

        自己完整的读一遍。

        师: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 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 90-58 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出示练习题: 90-58-30=

        三、巩固练习

        1 、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 、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 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 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2. 我们要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理解其意义。

        教具: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读一读,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

        3×2 4×5 3×6 5×2

        2、(出示课件)看图说出是几个几,再列式。

        二、激趣导入

        1. 画手激趣。

        谈话:(老师伸出自己的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能把自己的手画下来吗?请小组的每一个同学把自己的一只手画在一张卡纸上。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后(5人一组),在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2. 数手指。

        提问:请小朋友看自己小组画出的图,你能数出图上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吗?

        谈话:你能把表格填完整吗?(出示课件)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表格填一填。

        手的只数 1 2 3 4 5

        手指的个数

        学生看图边数边填表。

        反馈: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一边数一边填,也可能一边加一边填)

        提问: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很好,除了这些方法外,你还能想出更好的算法吗?(用乘法算)

        谈话: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乘法算一算。(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三、 自主探索

        1、尝试编口诀。

        提问:(指图中的一只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几个5?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1个5 1 × 5 = 5

        再问:你能根据1 × 5 = 5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五得五)

        要求: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独立编出其他5的乘法口诀,并把编口诀的过程写在下面的练习纸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商量。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谈话: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到黑板上编出口诀,并说一说编的过程。其他的小朋友可以进行评价。

        3 记忆口诀。

        谈话: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口诀。

        反馈: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你是怎样记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中可能出现:由其中一句口诀推出与它相邻的两句口诀;5乘几结果的个位上不是5就是0;用手指帮助记忆,一个五、两个五……)

        4. 游戏练习。

        对口令。师生互对、同桌互对。学生齐背口诀。

        四、 巩固深化

        1. 补充口诀。(出示课件)

        2. 完成复习中的两道习题答案。并说明运用了哪句口诀?

        3.游戏: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口答乘法算式的结果。

        4. 比较大小

        5.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后,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说一说如果忘了某一句口诀,可以怎样想。

        6. 送信。

        出示四个信箱,上面分别写着10、15、20、25等数,学生按照信件上的信息(如:“二五一十”“5乘4 =”“2 × 5 =”“5 + 5 =”等),将信件投入对应的信箱。

        五、 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范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页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与引领下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1、 引导编写“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2、 自主编写一五得五、二五一十、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这四句口诀。

        3、 根据口诀找规律记忆。

        4、 课堂练习。

        5、 总结全课。

        根据教学思路制定了如下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记忆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计算。

        2、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

        3、 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

        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亲历并理解口诀的形成过程和口诀的含义、作用。

        教学设想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学习法。

        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运用了许多儿歌的形式帮助我们快捷,方便地解决了许多加减法的计算,比如数的组成,和老师一起说一说5的组成好吧?5能分成1和4,1和4组成5,5能分成2和3,2和3组成5,5能分成3和2,3和2组成5,5能分成1和4,1和4组成5.今天我们把算式也编成口诀帮助我们学习,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明确目标:本节课我们有三个学习目标1、编口诀,2记口诀,3用口诀

        预期效果:课前老师让你们粘贴的国旗图形你们做好了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了么?(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你们真是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好孩子,课前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这么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这节课,有信心吗?(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明主导学:

        一、探究5的乘法口诀

        (一)、编“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接下来我们一起编口诀,请看大屏幕老师也带来了什么?(国旗图),这是1面国旗,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一面国旗上有5颗五角星),继续观察又增加了几颗星?(5颗)再来一面,又增加了几颗(5颗),是几个5(3个5)现在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三面国旗,每面国旗上有5颗星,一共有15颗五角星,)谁能提出数学问题?(3面国旗一共有几颗五角星?你会列示解答吗?拿出练习本,独立列算式,看着算式编句口诀编好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是怎么编的?

        自主学习:

        同桌编口诀,教师巡视编的情况。

        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这个小组举手最快,就你组吧!

        组1:(我们组列的算式是5+5+5=15,编的口诀是三五十五,三五表示什么?(3个5相加是多少?)

        组2:我们组是看图编的口诀,3个5 就是15. 所以三五十五,师: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感到自豪

        组3:我们组列的算式是3×5=15,或5×3=15

        师:他和算式又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么?

        组4:(3和5是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15是乘法算式中的积。)(你的发言虽然不是很完整,但是能大胆是好样的)3和5是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十五是积,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得数。

        师:如果不看图形三五十五这句口诀还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画圆圈的形式从纸上划出来吗?

        生:生在纸上用圆圈画图表示意思,教师巡查。

        组5: OOO OOO OOO OOO OOO或

        OOOOO OOOOO OOOOO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图了解学生对三五十五这句口诀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师:看来呀同学们对三五十五这句口诀理解的非常透彻,看着三五十五这句口诀,你还发现他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组6:小数字写在前,大数字写在后。乘法口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还有没有不同的发现?

        组7:我们习惯上还发现三五的小数字在前,大数字在后并且口诀中不写等于号)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亲自编三五十五口诀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三五十五理解的非常透彻,基本知道口诀的含义与来源。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参与的人数很多,讨论的也很激烈,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刚才我们通过三面国旗图编出了三五十五这句口诀,同学们在学习中不仅能独立思考,还能与同伴合作交流,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那么

        (二)、1面,2面4面5面国旗又能编出哪些口诀呢?

        1、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多少?2、想一想,填一填,完成表格3、说一说,议一议,你的发现。

        国旗面数几个5乘法算式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自主学习:

        学生编口诀,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现在我们这样汇报,小组选一幅图来汇报,那个组先来,这个小组的同学永远是这么积极,大家一定向他们学习,,

        组1:我们组选的是第二幅图形,两面国旗是2个5,列的算式是2×5=10,或5×2=10,编出的口诀是二五一十,如果没有图形呢?只表示2个5吗?(既可以表示2个5相加是多少?还可以表示5个2相加是多少?)其他组有没有不同意见(二五得十)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组2:我们组选的是第四幅图,列的算式是4×5=20 或5×4=20编的口诀是,四五二十。

        师: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提问)(设计意图:关注每位同学对口诀的理解情况)

        组3:五五二十五呢?,(指名提问)为什么只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呢?(生;因为两个因数相同,交换位置积不编)

        组4:汇报一五得五,

        师:一五是什么意思,得呢?五呢,为什么其他四句口诀没有得字,而一五得五要写得字?

        组5:其他四句口诀的得数满了十就不写的或等于,二一五得五没满十就要写得表示站位,所以前面那个小组编的二五得十,显然读起来不顺口。另外从数的读法与写法分析,10读作一十,写在一十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合作时分工非常明确,而且当同学回答不完整时能做到及时补充。合作的非常好。自己编出了乘法口诀我们把自己的成果一起读一次好吗?口诀编好了,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呢。[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出其余的四句口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口诀来源的理解。

        (三)、寻找规律,记口诀

        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把你发现的小秘密讲给同桌听。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组1:口诀的第一句都是12345,从小到大排序,

        师:对啊,这样很有顺序,记起来方便。容易多了。

        组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5(都是5的乘法口诀)。

        组3:口诀相邻的两句中的下一句比上一句多一个5得数就多5,那师:如果老师忘记了三五十五,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老师记住呢?

        组4:口诀的后半句不满十就写上得字,满十不写。

        组5: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四)、记口诀

        1、接下来用我们找到的规律记口诀好不好,看到同学们都累了,活动活动好不好。

        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齐读口诀

        2、好下面用我们找到的规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口诀,记住背给同桌听。,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

        3、开火车: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口诀,再打乱顺序。)接下来,和老师对口诀?,一起来好吗?谁单独敢和我较量?和老师一起对口诀,教师出前半句,或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对、例如三( )十五等,老师为你们的出色表现而感动。

        三、课堂练习

        1、数学医生

        一五(五) 三五( 15 ) 五五( 二五 )

        四五( 2 十 ) 二五( 十 )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师:学习口诀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吗?

        生1: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2;在解决问题是用口诀能马上算出得数)

        2、用口诀

        下面我们感受一下口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好不好?出示萝卜兔,冬天到了,兔爷爷给小兔准备了过冬的食物萝卜,仔细观察,一共有几个萝卜,谁能很快列算式计算

        任务三:用口诀(做一做)

        师:利用口诀的确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检测导结,你对今天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赶快拿出检测题测测吧 (同桌交换,集体讲评)

        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1、知识上。2、方法上。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想学什么?(还想学6,7,……的乘法口诀,那好,回去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编6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寻找的记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并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小黑板、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乘法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2、 出示小黑板:

        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4+4 8+8+8+8+8+8+8 6+6+6

        3、大家掌握的很好,但要算出结果却很麻烦,不过老师能很快算出结果,大家信不信,试试看!玩游戏,同学们说出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老师能在一秒钟之内说出结果,来,神不神,其实老师用的是一个法宝,(神秘的)乘法口诀,板书,在我们的祖先又称为“九九歌”

        二、探究新知。

        1、引导编口诀。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怎样列式?

        板书:1个5 1×5=5 5×1=5

        如果编口诀就是“一五得五”

        两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求几个5是多少?师生一起列式、编口诀。

        2、尝试编口诀。

        3只手有几个手指?4只手呢?5只手呢?

        (1) 让学生试着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

        (2) 小组交流。

        (3) 汇报:3个5 5×3=15 , 3×5=15 三五十五

        4个5 5×4=20 , 4×5=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五

        3、记口诀。

        (1)齐读口诀。

        (2)找规律记口诀。

        (3)对口令记口诀,打乱顺序记。

        (4)读歌谣 ,记口诀。男女生齐背,个人背。

        三、拓展应用。

        1、我能行(练习十第3题)

        一五( )二五( )

        三五( )四五( )

        五五( )

        2、你一定会 (一句口诀说两个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3、(练习十第4题)

        4、想一想

        5×1=( ) 5×2=( )

        口诀( ) 口诀( )

        5×3=( ) 5×4=( )

        口诀( ) 口诀( )

        5、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

        6、做练习十第8题。

        7、提高题。(出示课件)想一想: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 走3大格……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四、归纳总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说获。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好了,今天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